你好,欢迎来到 河南中荷云星饲料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373-4815726

技术服务

技术服务

所在位置:首 页 | 技术服务 | 技术服务
养牛户必须学习的牛病技术-寄生虫病总结!
发布日期:2016-11-05    浏览次数:1379次     字体大小:【大】【中】【小】

牛肝片吸虫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肝片吸虫寄生在牛的肝胆管中引起的疾病。肝片吸虫呈棕红色,形状像柳树叶,俗称“柳叶虫”。成虫产的卵,随胆汁进入肠道,最后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虫卵在温暖的水中发育,在发育过程中,需要进入某些螺的体内繁殖一段时间,然后再从螺的体内跑出,成为有感染性的幼虫。附在草上或在水中。当牛吃草或饮水时,就可造成感染。而后幼虫穿透肠壁进行腹腔,从肝被膜进行肝内并定居于胆管;也可从小肠胆管口爬入胆管内。在胆管内经2-3个月就可发育为成虫,可生存3-5年,但并不排卵。低洼、潮湿、有死水泡子的草场,本病流行严重,感染率可达30-60%。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愿夏秋季较多见。

牛肝片吸虫病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该病一般有比较固定的流行地区。在流行病区和流行时间内,病牛的临床症状在诊断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牛感染肝片吸虫少时,无明显表现;感染多时,可见食欲降低,反刍异常,瘤胃出现周期性臌胀或前胃迟缓,明显消瘦,下痢、贫血、黄疸、水肿,产奶量下降,孕牛流产。死后剖检,可见明显的胆管炎变化,胆管扩张,管壁增厚,内膜粗糙,内有粘稠的胆汁,可能有出血,胆汁中包含着大量肝片吸虫虫体。

怎样防治牛肝片吸虫病?

预防,要选择高燥牧场防牧,尽量避开有螺的死水区域;灭螺;对牛进行驱虫,开春一次,入冬一次;牛粪要堆积发酵,杀死虫卵。

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三氯柳胺(肝3号),每千克体重25-30毫克,灌服;三氯苯唑(肝蛭净),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制成混悬液,灌服;硫双二氯酚(别丁),每千克体重40-60毫克,灌服;硝氯酚(拜尔9015),每千克体重0.8-1毫克,一次皮下或肌肉注射。

牛胰阔盘吸虫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由牛胰阔盘吸虫寄生在牛的胰管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牛胰阔盘吸虫新鲜时呈鲜红色,形状如西瓜子样。成虫在牛的胰管中产卵,卵随胰液进行肠道,然后随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虫卵在外环境中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先进入一些陆地螺(蜗牛)体内,生活和发育一年左右,然后从蜗牛气孔排出,沾在草上,被螽斯(一种昆虫)摄入体内,约经一个多月,成为感染性幼虫。到八、九月份,螽斯变得不活跃,牛吃草时连同螽斯一并吞入,幼虫在肠内脱壳,钻进胰管中,经60天左右发育成成虫。牛发病多在第二年的二、三月份。

如何确诊牛胰阔盘吸虫病的诊断要点?

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流行区域和流行时间,在诊断上可供参考。当大量牛胰阔盘吸虫寄生时,病牛营养不良,逐渐消瘦,毛发干,易脱落,下痢,粪便带粘液,贫血,颌下和胸前水肿,严重的引起死亡。尸体剖检,可见胰管高度扩张,管壁变厚,粘膜粗糙不平,常有一些小突起,含有虫体。另外,采集牛的粪便进行检查,也可发现虫卵。剖检时发现虫体和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均可确诊。

怎样防治牛胰阔盘吸虫病?

预防,主要是消灭和控制蜗牛和螽斯,减少感染机会;在夏秋季节到高燥牧场放牧,尽量避免感染;入冬时给牛驱虫,粪便堆积发酵。

治疗,可用六氯二甲苯(血防864),每千克体重200毫克,一次口服,隔日一次,三次为一疗程,疗效较好。吡喹酮油剂,每千克体重35-45毫克,腹腔注射。

牛泰勒虫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由泰勒虫属的各种原虫寄生在牛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在我国,引起本病的病原为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病牛和带虫牛是传染源,而蜱(草爬子)是传播媒介。在我国的内蒙和东北地区能传播本病的主要是残缘璃眼蜱,这种蜱生活在牛舍内,故本病主要发生在舍饲牛群。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蜱活动的季节。一般成蜱于每年四月下旬或五月初开始出现,七月最多,八月渐少,九月全部消失。所以本病多发生于六月下旬到八月中旬,七月为高峰期,八月中旬以后逐渐平息。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牛都易感,但以1-3岁的牛发病为多,初生犊牛和4岁以上的成年牛仅有个别发病的。当地土种牛发病轻微或不发病,多为带虫牛,而从外地新引进的牛几乎都发病,且病情严重,死亡率也较高。

如何诊断牛泰勒虫病?

潜伏期为14-20天。初期,病牛体温升高,体表淋巴结肿大,疼痛,呼吸和心跳加快,眼结膜潮红。随疾病的发展,当虫体大量侵入,破坏红细胞时,病情加生,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减少或停止。体温升高达40-42℃,高热不退,鼻盘干燥,可视粘膜呈苍白或黄红色。病牛先便秘,后腹泻,或交替发生,粪便中混有粘液及血液,弓腰缩腹,显著消瘦,甚至卧地不起,反应迟钝。可在病后1-2周发生死亡。尸体剖检时,可见消瘦,结膜苍白或黄染,血液凝固不良,体表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比正常大2-3倍。肝脏肿大,变脆,有出血点。肾脏、食道和瘤胃粘膜、肠系膜淋巴结、心内外膜、肺被膜、支气管和咽喉部的粘膜,都有出血点或斑。皱胃粘膜肿胀,除可见出血点或斑外,还可见很多小的溃疡灶。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定诊断,要进行血检,在红细胞内发现虫体。

如何防治牛泰勒虫病?

预防,关键是灭蜱,即每年的九至十一月份,用0.2%-0.5%敌百虫或0.33%敌敌畏水溶液,喷洒牛舍的墙缝和地板缝,消灭越冬的幼蜱.在次年的二到三月份,用敌百虫喷洒牛体,消灭身上的幼蜱;五至七月份向牛体喷洒消灭成蜱.开春后,可在四月下旬即把牛群转移到草原上,直到十月末再返回,这样就避免了蜱的叮咬.在这段时间,要注意封闭牛舍,做好灭蜱工作。

治疗,要坚持早确诊,早治疗。可选用三氮脒(贝尼尔),每千克体重5-7毫克,用灭菌蒸馏水配成5%-7%浓度,肌肉注射,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疗效较好。磷酸伯氨喹啉,每千克体重0.75-1.5毫克,口服,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

牛球虫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由艾美耳科艾美耳属中的球虫寄生于肠道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本病所有品种的牛都易感,但犊牛最易感,发病后临床表现也严重。病牛和带虫牛是传染源,其体内的球虫经过复杂的发育阶段,生成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卵囊以育为感染性卵囊,健康牛随饲草、饲料、饮水摄入卵囊后即被感染。本病一般发生在4-9月份,尤其在低洼、潮湿草场放牧的牛群很容易感染。在冬季舍饲期间也可发病。

如何诊断牛球虫病?

潜伏期为2-3周,多为急性经过。初期,病牛精神沉郁,被毛蓬乱,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粪便稀薄并混有血液,个别犊牛可在发病后1-2天就死亡。约一周后,症状逐渐加剧,表现为精神委顿,食欲废绝,消瘦,喜躺卧,体温升高到40-41℃,瘤胃蠕动和反刍完全停止,肠蠕动增强,腹泻,粪便中带有血液、粘液和纤维素,恶臭,产奶减少或停止。慢性病例可长期下痢,便血和消瘦,最终死亡。尸体剖检,主要病变是病牛消瘦,粘膜苍白,肛门外翻,肛门周围和后肢被含血稀便污染。盲肠、结肠、直肠发生广泛性出血和坏死,其中含有混杂血液、粘液、纤维素的稀薄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诊断,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时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检查粪便和直肠刮取物时,发现大量球虫卵囊即可确诊本病。

怎样防治牛球虫病?

预防,在有牛球虫病的地区,应采取隔离、治疗、消毒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因成年牛多为带虫牛,故应把犊牛和成年牛分群饲养,分草场放牧,发现病牛要立即隔离治疗。牛舍和运动场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和干燥,粪便、垫草要进行发酵,以杀死卵囊。可用热水或3%-5%热碱水对地面、饲槽、水槽进行消毒,并保持饲草、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

治疗,可选用呋喃西林,每千克体重7-10毫克,每日二次,口服,连用7天;盐酸氨丙啉,犊牛每千克体重25-66毫升,每日二次,口服,连用4-5天。磺胺二甲嘧啶,犊牛每千克体重100毫克,每日一次,口服,连用2天。

何为牛皮蝇蛆病?

   该病是由牛皮蝇属的几种皮蝇的幼虫,寄生在牛的皮下组织上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牛皮蝇的雌蝇和雄蝇均是不吸血的蝇类,也不采食,只生活5-6天。雄蝇和雌蝇交配后,即死去,雌蝇在牛身上产完卵后也死去。蝇卵经几天孵化出第一期幼虫并钻入皮肤,沿外周神经钻行到腰荐部脂肪组织中。约经5个月后,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到达腰部、背部和荐部的皮下。幼虫到达皮下后,分泌皮蝇毒素,在皮肤上钻一个小孔,以保证空气的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在这里发育约2.5个月,经两次蜕皮变为第三期幼虫。发育成熟后,钻出落地成蛹。蛹期约1-2个月,等第二年春夏季羽化为成蝇。由此可见,牛皮蝇的整个发育周期约为一年。


牛皮蝇蛆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诊断?
在牛皮蝇的成蝇飞翔季节,尽管其不叮咬牛,但引起牛惊恐和狂奔,严重影响牛采食、休息,造成牛消瘦、外伤、流产,产奶量减少等表现。
当幼虫钻入皮下时引起疼痛、瘙痒。在深部组织内移行时,可造成组织损伤。第三期幼虫寄生在皮下时,局部形成瘤状肿,每头牛少则几个,最多的可达上百个。瘤状肿突出于皮肤表现,局部脱毛,质度坚硬。穿孔时,可引起化脓菌感染,造成创口化脓。
在诊断上,该病只发生于从春季起就在牧场上放牧的牛群,而舍饲牛一般不发病。结合流行情况调查、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如在瘤状肿内检出虫体,即可确诊。


如何防治牛皮蝇咀病?
为阻止牛皮蝇成虫在牛体表产卵,杀死牛体表的一期幼虫,可用溴氰菊酯(万分之一浓度)、敌虫菊酯(万分之二浓度),在牛皮蝇成虫活动季节,对牛进行体表喷洒,每头牛平均用药500毫升,每20天喷一次,一个流行季节喷四到五次。


消灭幼虫可用化学药物或机械方法。化学药物多用有机磷杀虫药,可用4%的蝇毒磷,每千克体重0.3毫克;3%倍硫磷乳剂,每千克体重0.3毫克;8%的皮蝇磷液,每千克体重0.33毫克,在四月至十一月间,没背线浇注。也可在八月至十一月间,用倍硫磷臀部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5毫克。此外,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皮下注射对本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2毫克。对于背部出现的三期幼虫,可用2%敌百虫,每头牛300毫升,背部涂擦。在三月中旬至六月底进行,每隔30天一次,可收到良好效果。


牛螨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又称疥癣,俗称癞病,是由几种螨虫寄生在牛的皮肤上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螨虫包括疥螨、痒螨和足螨。
螨病主要是通过病牛和健康牛直接接触传播的,也可通过被螨或卵污染的圈舍、用具,造成间接接触感染。饲养员、牧工、兽医等人的衣服和手,也可能引起螨病的传播。本病主要发生于秋末、冬季和初春,因为这段时间日照不足,尤其是阴雨天气,圈舍潮湿,体表湿度较大,加上这个时期牛毛比较密,很适合螨的发育和繁殖。夏季牛毛大量脱落,皮肤受日光照射,比较干燥,螨大部分死亡,只有少数潜伏下来,到了秋季,随气候的变化,螨又重新活跃,不但引起症状的复发,而且成为最危险的传染来源。


牛螨病的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主要症状为剧痒,脱毛,皮肤发炎,形成痂皮、脱屑,重症者常消瘦。疥螨多发生在面部、颈部、背部、尾根等处,严重的可波及全身。皮肤发红变厚,出现丘疹、水泡,继发细菌感染可形成脓疱。严重感染时病牛消瘦,在颈部和肋部形成龟裂,皮肤干燥,脱屑。少数患病的犊牛可因食欲丧失,衰竭而死亡。痒螨多发生在颈部、角根部、尾根,可蔓延到垂肉和肩胛两侧,严重时波及全身。患病部位大片脱毛,皮肤形成水疱,脓疱,结痂。由于淋巴液、组织液的渗出,加上动物相互啃咬,使患病部位潮湿。在冬季早晨,患部结有一层白霜,非常醒目。严重感染时,特别是幼犊感染时,往往引起死亡。足螨主要寄生于尾根、肛门附近及蹄部。诊断,对有明显症状的螨病,根据发病季节、剧痒、患部皮肤的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在皮肤发病和健康交界处刮取皮屑,检查到虫体,即可确诊。

怎样预防牛螨病?
预防,一是牛圈要宽敞、干燥、透光,通风良好,不要使牛群过于密集。圈舍要经常清扫,定期消毒。饲养管理用具亦要定期消毒。二是要经常注意观察,发现有发痒,掉毛现象的牛,应及时挑出进行检查和治疗。治愈的牛应隔离观察20天,如未复发,用药涂擦后,方可合群。三是购入牛时,应事先了解有无螨病存在;引入后应详细作螨病检查;最好先隔离观察一段时间(15-20天),确无螨病症状后,经杀螨药喷洒后并入牛群中。

如何治疗牛螨病?

治疗,对患病部位要剪毛去痂,彻底洗净,再涂擦药物。可用敌百虫配成0.5%-1%的水溶液来涂擦患部,一周后再涂1次。也可选用蝇毒磷(浓度为0.025%-0.05%)、螨净(浓度0.025%)、双甲脒(浓度0.05%)、溴氰菊酯(浓度0.05%)进行药液喷洒和涂擦。此外,还可用2%碘硝酚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0毫克,皮下注射。虫克星注射液和1%的伊维菌素注射液,均为每千克体重0.02毫克,皮下注射。


牛虱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由寄生在牛皮肤的虱子引起的一种皮肤寄生虫病。病原包括牛血虱、牛管虱等,虽然它们的形态有所不同,但一生都经过卵、幼虫、若虫、成虫等发育阶段。雌虱一昼夜产卵1-4个,附在毛根上,经14天孵化为幼虫,幼虫经几次蜕皮,就从若虫变为成虫。雌、雄成虱子交配完后,雄虱就死掉,雌虱产卵能持续14-21天,产完卵也死亡。本病在我国分布很广,在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农村牧区多见。虱子的传播主要靠直接接触,有时梳刷工具能引起间接传播。牛虱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主要在冬、春、秋三季多发。


牛虱病有何临床表现,怎样防治?
   
除了虱卵外,其他发育阶段的虱子都吸血,每天吸血两三次,每次吸血0.1-0.2毫升,持续5-30分钟。大量虱子的寄生,使牛发生贫血。